
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。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第3期《求是》發表題為《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》的重要文章,不僅全面系統完整地闡述了生態文明思想,還引經據典介紹了中華文明中豐富的生態文化。一起學習漲知識!
總書記說:
“中華民族向來尊重自然、熱愛自然,綿延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孕育著豐富的生態文化。”
“這些觀念都強調要把天地人統一起來、把自然生態同人類文明聯系起來,按照大自然規律活動,取之有時,用之有度,表達了我們的先人對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重要認識。”
引用古典名句:
觀乎天文,以察時變;觀乎人文,以化成天下。
出處:《易經》
釋義:通過觀察、分析自然現象,就能了解、掌握它的變化規律。觀察、研究人類社會創造的文明禮儀,才能實現教化天下的目標。
財成天地之道,輔相天地之宜。
出處:《易經》
釋義:學習天地運行的道理,運用實際合宜的道理來引導民眾生活處事。
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。
出處:老子《道德經?第二十五章》
釋義:人是以地的法則運行,地是以天的法則運行,天是以道的法則運行,道是以自然為法則運行。
不違農時,谷不可勝食也;數罟不入洿池,魚鱉不可勝食也;斧斤以時入山林,材木不可勝用也。
出處:《孟子》
釋義:不違背農時,糧食就吃不完。密網不進池塘捕魚,魚鱉就不會吃完。按照季節砍伐樹木,那木材便用不完。
草木榮華滋碩之時,則斧斤不入山林,不夭其生,不絕其長也。
以史為鑒,可以知興替。“生態興則文明興,生態衰則文明衰。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基,生態環境變化直接影響文明興衰演替。”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從古代生態文化、生態環境變化和文明演進中得出的深刻結論。
黨的十八大以來,通過全面深化改革,加快推進生態文明頂層設計和制度體系建設,總體上看,我國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,出現了穩中向好趨勢。好成績的取得來之不易,但同時也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:“成效并不穩固,稍有松懈就有可能出現反復,猶如逆水行舟,不進則退。”
“建設生態文明的時代責任已經落在了我們這代人的肩上。”“我們必須咬緊牙關,爬過這個坡,邁過這道坎。”而從歷史中總結經驗教訓,從實踐中探尋規律方法,科學把握人與自然的關系,正確處理生態文明建設問題,正是馬克思主義者的應有之義。(據學而時習)
COPYRIGHT ? 2015 陜西環保產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.技術支持:陜西環保智信科技有限公司
陜公網安備 61019002000347號 陜ICP備15009596號-1